国产新能源汽车纷纷布局欧洲市场,加快走出去的步伐

汽车起重机 3年前 ( 2020-12-19 23:18:02 ) 0条评论
摘要: 国内新能源汽车纷纷布局欧洲市场,加快了“走出去”的步伐。今年7月,威来汽车创始人、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斌表示,威来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内部跨部门组织,负责全球市场战略规...

国内新能源汽车纷纷布局欧洲市场,加快了“走出去”的步伐。

今年7月,威来汽车创始人、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斌表示,威来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内部跨部门组织,负责全球市场战略规划,并已逐步进入实施阶段。11月初,有媒体报道称,威来正准备组建一个远洋事业部,初步计划在2021年将其产品销往欧洲。此外,SAIC、吉利柯灵等企业也发布了下半年赴欧的最新计划。

行业分析师表示: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欧洲,宣传效果大于实际意义。为了真正站在海外,实现盈利,企业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的铺设,以及收费网络的建设,这需要大量的投资,投资回报期较长。

电动汽车“相聚海上”

据中国海关统计,今年上半年,中国出口新能源汽车3.69万辆,同比增长140.7%;出口11.02亿美元,同比增长271.6%。在传统燃料汽车出口萎缩的情况下,新能源汽车的出口表现是光明的。

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莱文在“2020中国汽车论坛”上指出,加快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已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的一大亮点:经过多年发展,新能源汽车技术成为先发优势,产品可靠性不断增强。随着各国针对空气污染出台电动汽车扶持政策,将为我国新能源汽车批量出口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。

欧洲作为中国整车出口第二大市场,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需求增长趋势尤为明显。数据显示,2019年,欧洲27个国家的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45%,达到55.9万辆。同时,电动汽车在欧洲乘用车市场的份额也从2018年的2.5%上升到2019年的3.5%。

据联合会统计,2020年上半年,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同比下降44.0%,至31.3万辆,而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52%,至40.3万辆。欧洲可能会超过中国,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。

政策方面,今年9月,欧盟委员会公布《2030年气候目标计划》,将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调整为比1990年至少低55%(前一次低40%),要求更加严格,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。

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,这使得中国汽车公司看到了这个市场的潜力和机遇。

大通销售公司海外业务部总经理杨认为,在燃油汽车领域,中国汽车品牌与欧洲传统品牌有一定的距离,但借助新能源汽车市场,可以通过产品差异、渠道差异、业务差异、定价差异等方式立足欧洲市场。

目前,SAIC自主品牌MG、MAXUS已进入英挪等十多个欧洲国家,年内将有200多个销售及售后服务网点。数据显示,今年前三季度,SAIC MG和MAXUS新能源汽车在欧洲的销量接近1.2万辆,创历史新高。

10月20日,SAIC宣布首次在欧洲推出自营路线,近1800辆MG新能源汽车运往欧洲。同时,公司提出,到2025年,SAIC自主品牌将力争突破欧洲“10万辆”的市场规模。

SAIC 10万辆的计划市场规模具体指新能源汽车。据《财经》,SAIC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爱民表示,未来三年欧洲将大力推进碳减排,但欧洲新能源汽车起步较晚,为SAIC新能源汽车进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窗口。

今年9月,柯灵汽车发布了“欧洲计划”,准备就绪

此外,奇瑞汽车和长城汽车也制定了“进军”欧洲的计划,试图抓住海外市场的发展机遇。

新的力量“超越曲线”

除了传统汽车公司,新的汽车制造商如威来、小鹏和爱知也开始将其业务国际化,并以欧洲为第一个进入市场。

2020年6月,肖鹏汽车开始向挪威销售欧版长寿命智能SUV小鹏G3i,并与当地经销商合作进行销售和售后服务。9月,该公司第一批欧洲订单,共100辆汽车正式出口。预计到11月,肖鹏汽车可以完成首批挪威车主的交付。

今年7月,威来汽车创始人、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斌表示,威来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内部跨部门组织,负责全球市场战略规划,并已逐步进入实施阶段。8月,李斌再次告诉媒体,威来“希望在明年下半年尝试进入一些更欢迎电动汽车的国家”。11月,有媒体报道,威来成立了出口业务团队,计划两年内在欧洲销售7000辆汽车。同时还会提供无忧服务、一键开机等服务。届时,海外首个NIOHouse将登陆丹麦哥本哈根。

爱知汽车在欧洲也收到了大宗订单。今年5月,它向当地交付了500辆定制的欧洲U5汽车,用于在科西嘉岛的租车业务。

至于汽车品牌为什么选择欧洲而不是美国,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认为,欧洲的法规比美国的法规更容易满足,这也是新汽车厂商选择欧洲市场的原因之一。此外,威来、小鹏等大中型电动汽车在欧洲面临的竞争压力比美国小得多,这给了它们在当地立足的机会。

据业内人士介绍,欧洲的汽车检测标准和法规比中国更严格。如果新的汽车制造力量能够成功跨越这个进入门槛,就意味着自己的技术足够成熟,质量足够可靠,从而获得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。在张翔看来,向欧洲输出新的造车力量的宣传效果大于实际意义。通过开展海外业务,将帮助这些企业建立自己的国际高端品牌形象,推高公司的股价和市值。

基于“网络挑战”

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进入欧洲市场后,初步取得了良好的品牌效应,但中长期海外业务仍面临规模难、盈利能力差的问题。

SAIC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爱民曾公开表示,在新能源快速发展时期,SAIC除了品牌和形象推广外,还需要继续在一些市场进行投资,最终才能实现适度盈利。为此,SAIC将MAXUS品牌定位为政府车,尤其是邮政系统车,因为邮政车频繁,质检效果明显,曝光率高,有利于品牌推广。定价方面,根据当地的使用情况和产品需求制定,不盲目低价入市。

此外,SAIC乘用车统一采用MG标志,这源于英国汽车品牌进入欧洲,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,有助于快速开拓当地市场。其车型MG EZS获得了欧NCAP五星级安全评价,也能起到很强的宣传作用。

张翔指出,中国向欧洲出口新能源汽车,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,以及充电网络的建设,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投资,投资回报长。

面对这个问题,柯灵汽车与欧洲沃尔沃品牌共享售后维护系统,节省了售后网络铺设成本;第一款混合动力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减少了对充电网络的依赖。

但对于威来说,需要将繁重的售后服务和电能服务移植到欧洲,否则将面临更大的资金投入压力。

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(ACEA)的统计,

针对造车新势力,张翔建议,这些企业要认真开展出海业务。从利润的角度来看,他们的首要任务是扩大当地市场,而不是盲目出口到欧洲。目前小鹏、威来等品牌数量很少,需要积累经验。而且欧洲的质量监督认证更加严格和复杂。如果贸然大规模布局欧洲市场,一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,品牌可能会受到致命打击。

负责编辑:YYX